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可预见的IT趋势

这是写给老弟的post,相当于简单的总结吧。

Interl与苹果

都说他们两个在合作,据说来自Interl内部apple团队成员致力于让苹果分享他们的技术,好为将来的apple产品使用Interl产品铺路。我觉得这种合作将很可能集中在移动设备等终端产品上,呵呵,德州仪器、三星鼻子都歪了!(怎么找个250合作?)记得今年,不知道什么时候了,老IN的战略部署还包括一直不太顺畅的服务器市场(有一段被amd搞得很狼狈)。抓两头的作风有我党传家宝的影子。web app成熟的时机到了,未来,巨大的PC将仅仅属于高端用户(MAC在里面不弱的!),你不太需要跟风提高pc的配置了,多数的计算处理由服务器端完成,你,只要一个可以运行浏览器的设备。

windows live

这个面向大众的玩意儿证明了MS的战略部署已经到位了,要知道,MS可是IT领域的狮王,有谁忽略它的存在,绝对是自取灭亡。光是MS拥有的事实标准就足够它打好几次“上甘岭”一样的消耗战。从战略纵深角度看,MS的底气还是有的。想想看,MS在做.net的时候就已经帷幄好了。傻冒才玩web app呢,MS早就把底层+周边做好了,这就叫“围点打援”!!!win CE是什么,那是个套,套牢N多硬商,开始以为是做“诺基亚”呢,后来成“代工”制造了。。。。。所以google搞了一个“大联盟”,用开源的linux做手机操作系统(玩对抗)。

3G之后

未来网网络带宽一定会大幅提高,高到视频简直就是小儿科。到那时,传统的移动网络大概就只剩下“两头”了,远距离的广袤通信、最后一公里的小范围应用。十年前,光缆公司跟蚂蚁一样多,在泡沫时代里大铺网络,最后都没得到期望的收益,血本无归,几乎全部牺牲,所以www的发展才会这样飞速。现在带宽不够了,但是人们再也不像从前一样盲目了。他们都在等,等真正的时机来临,商业机会的出现往往不遂人的意志转移热转移,其结局或者是有线网络蚕食无线网络,迫使大型交换站的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小无线节点);或者是无线取代有限系统。要不是苹果的ipod,现在的音乐市场还会如此火爆吗?你看看苹果20亿的收益,3000%的增长率,直接把唱片业喀嚓压扁了,却成就了无数ipod周边市场。现在,果果公司带着巨大的娱乐需求玩iphone了,无线,有线,总有一个要变成“喀嚓”一族。

智能手机

这是下一个血战之地,不同领域的厂商将为一个产品而厮杀(解释一下,我把所谓的“无线网络平台”、UMPC也看作是智能手机,都是终端,谁去细分类呢?)。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汉字的力量

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设计创意方面的网站,里面的图片张张都震撼着我。尤其里面提到的左右通用的刻度尺,尤其深刻。中国北京的设计师利用汉字偶数字字形左右对称的特点,创造出一把神奇的刻度尺:























这个作品获得了日本创意设计的特别奖,下面是评委的点评:

“考虑右利者、左利者使用时都能够简便操作,是制造工具的厂家永远的课题。追求便于所有的人使用的通用性设计应该是一个大题目,值得评价的是该作品在规尺 中运用了非常质朴、容易理解的表现。不限定正反面,不限定使用方向,不限定左右手,这个规尺是可供很多使用者选择的优秀作品。指示字采用汉语数字,产生了 对称的效果,使我们再次认识了汉字的长处和美妙,是运用汉字文化的极好作品。”
如果现在市面上有这样的产品,我或许会买一个,以此来警示自己:勿忘根基。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Eee PC 的背后

华硕的Eee PC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引来了全球的目光。其背后预示的商机正被无数厂商觊觎着,在这些“业内”的江湖高手们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Eee PC玲珑较小的身材(与传统notebook相比)和非常诱人的性价比。很多时候,人们已经离不开PC了。但是目前的手机、PDA等设备有没有足够的显示面积,把PC上的绝大部分应用移植上去,所以Eee PC才会有机会显露头角。同时,在低端市场,多数制造商一直以来都缺乏应有的热情。这也正是市场需求的渴望造就了EeePC的火爆。

其次,硅晶片的使用极限很快就要到了,依靠单一的摩尔定律和软件+硬件厂商的联盟也会因为即将来临的internet技术大变革而破灭。“计算”与“处理”数据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开始相信Google这样的公司,并把web应用作为自己的首选方式;而不像5年以前那样,忙不停地升级软件、加大硬盘,以满足自己对于数据和应用的需求。当一切都可以在服务器上解决时,抱着一台嗡嗡作响、呼呼生热的大块头工作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如此一来,微软和interl的计谋就不灵光了,一个5年前的PC可以很好地完成很多web应用,只要PC的浏览器可以很好地工作。当然,也许速度还不能对比,但是至少用户没有动力升级越来越吃内存和硬盘空间的软件了,也就没有动力购买更高级的PC和相关硬件了。随着网速和带宽也在逐步扩展,上述过程将会加剧。传统的IT行业面临着彻底的清洗。

还有华硕的小动作,在EeePC上捆绑的是linux。这使华硕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陷入微软的控制泥潭里。未来开源软件的冲击也将直接动摇某个比较阴损帝国的根基。

最后,还是asus,有眼光,看到了超便携应用和低端硬件搭配的机会。但是这一机会绝对不仅仅属于asus,后面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动作了。比如神舟,在分析其目标客户需求后,准备在标准尺寸的本子上使用低端硬件切入市场。

现在,我们知道Eee PC 的背后是什么了,那是变革来临预期下的巨大蛋糕。鹿死谁手,未见分晓。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体验的重要性

看到gseeker的post,iphone的浏览器份额有着移动浏览器的最高市场份额。即便是iphone在移动设备市场的份额并没有多少。

不过仔细分析后,我发现在iphone上的浏览体验应该最接近人们在PC上得到的,原因就是那个触摸屏。它让我们可以真正地实现图形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互动体验。

以往具有触摸屏的手机系统在浏览互动方面,也一直没有iphone这样出色。这一点恐怕要归功于iphone所整合的web2.0应用。

所以强调体验的iphone取得这样的成绩算是实至名归吧。



在商业领域,把握商业机会当然是头等大事。但是面对消费群体,体验就会非常关键。按照飞马的观点,体验式带有感情色彩的,一旦你拥有了消费者的感情纽带,就不怕你的技术被复制了。话虽如此,能够做到这一点简直比登天还难。

另外很想质疑这个统计结论,全球有多少iphone、S60和Win CE设备呢?

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

国人的幽默


这是一张来自《粉红小猪》的图片,非常有创意。至于含义自己琢磨吧。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Google phone 带来了什么?(三)

三、G帝国的高速公路

wifi、wimax的时代不远了,这意味着无线网络不再需要用以前的方式运营了。如果无线接入internet,就像最后一公里接入这种方式,其实移动网络建设还是很轻松的。你看,远景看每设备IP的固定,也许就不需要上星去找某位同志的手机信号源了,只要iP寻址过去即可。这种技术上的革命远不止如此,所以将来的中移动如果不转变为信息提供者下场极为可怕:没人再为语音付费了,因为G先生可以免费提供语音服务。

Google phone 带来了什么?(二)

二、空前的阻力

前文捣鼓半天已经掏出了不少拦路虎:

nokia等传统手机制造商、中国移动等网络运营商,这两个可是当今手机领域的狼和狈,中移动信誓旦旦地搞3G,看这帮手机制造商们美的!问题是中移动在奥运的鼓舞下投入巨额资金同时发现它好像赚不到他想象能赚到的钱:你有支付每分钟话费的习惯,但你有支付看每分钟视频的习惯吗?只要是包月存在,将来的竞争可能流量计费都成问题(至少中国电信也可以玩3G,移动和他比有流量优势吗?)。费了半天的劲,还不如现在呢,中移动还有进步的动力吗?给别人做嫁衣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干。所以G先生直接竞标网段,先做地主,在招人(运营商)打工。G先生不会给中移动这类运营商任何得色的机会。

水果的iPhone是一个集合iPod、PDA、数码相机、GPS、网络电视、股票机等等移动应用的个人终端产品,甚至还可以是家庭娱乐中心的控制器(把家庭应用也带上了)。iPhone背后有iTunes与iTV代表的消费性媒体付费渠道支撑,整合娱乐产业、无线/有线网络、整合终端硬件产品凡此种种估计是对传统手机制造商来说相当要命的组合拳!这样看,基于移动运营网络的传统手机制造商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绝对是空前的。它们如果不及时创新,一定会被淘汰出局。G先生对于Iphone的策略简单有效:免费使用手机!推土机战术最好的例子!

黑莓,另一个奇迹,以那场大劫难名扬四海的产品。拥有者高端客户群,它们收入丰厚,对黑莓更是绝对忠实。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黑莓的成功来自手机之外,来自于将企业应用和无线网络的整合。这些优势也是传统手机制造商一直在效仿,但都没有成功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制造商和应用服务商不是一回事,而二者的整合就更不容易了。

不言而喻,iphone和黑莓都是传统手机制造商的颠覆者,在他们眼里,传统手机制造商的智能手机就是高价的垃圾。这些高价垃圾的系统应用效率也是倍受谴责,这也同样是G先生反感的东西,没有效率、不够灵活、价格高昂都是Google info高速公路的绊脚石,所以它们联系了台湾的手机代工厂,抓小灭大,G大刀的风格。

前面说过了,Ms在IT行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作风会自然地过渡到手机领域来,他有这个资本和实力。到时候,一代一代的摩尔更新闹剧又会不断地上演,用户们会兴奋地因为类似vista手机版的系统痛快掏钱,手机硬件商的股票也会随之上扬。。。。。这么好的江山岂容google独断?google的平台是开源的,免费的。而微软的平台太宏大了,它可以轻易整合水果已经整合的部分,并且还会加上xbox这类娱乐应用,所以在娱乐上,Ms绝对会比水果娱乐,因为在在这方面拼杀多年,还是有丰厚家底的。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在系统方面的超级整合会更彻底。说Google和MS还没有短兵相接的同志该反思了,它们战略上的冲突恐怕比你我知道的更早!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Google phone 带来了什么?(一)

一、google 的蛋糕

最近一段时间,google phone的传闻层出不穷,关心google phone的人们有理由期待这家崇尚简介最求完美服务并且总是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司节省他们的开支、并给他们带来无比丰富的应用。甚至,有传闻说最近的一则消息是:google的意图在于推出所谓的手机操作系统,进而抢占手机广告这块“蛋糕”。真的是这样吗?

非也!今天的G公司可是鲸吞其他公司和行业的巨贾,那点蝇头小利实在是不足挂齿。G先生在internet的广告投放难道不受束缚?难道G先生会不进则退?不会的,未来的竞争极其残酷,其特点是跨行业跨领域全球侵彻性竞争。按照我弟弟的语言描述就是:本来是河里的鱼吃河里的虾米,但是突然有一天,河里的虾米因为一个发明和技术就可以吃海里+河里的鱼!

再看看实际的例子:水果的ipod卖的很火,火到支撑水果公司度过一段艰难时光,同时水果又凭借这一产品直接从唱片巨头那里抢到一大块份额。搞得唱片巨头们人人自危,生怕落得传统制造行业的结局。水果的窍门是将以往唱片公司合烧的歌曲分开来卖,借助网络优势这个策略非常成功。但是水果的手段却是控制数字音乐的渠道,这一点我以前谈过。那么,水果这个小虾米吃掉了那些鱼呢?

1,以sony的walkman为代表的随身播放设备制造商,他们的产品被用户无情地抛弃了;
2,网络音乐传播站点等一系列网络音乐传播渠道受到了空前的欺压;
3,唱片巨头们,水果轻松地咬了唱片巨头一大口,直到现在唱片巨头们不得不痛并快乐着。

现在,明白了吧?卫星云图上的一块黑云可以使那里的人们饱受阴雨之苦,但是地球变暖就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泡在水里。作为商业巨头没有人可以看穿这种商业范围里的气温杀手的威力,因此,在他们的背后总有一对芒刺刺激它们,这促使它们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侵掠市场。

大家也许知道目前游戏机市场有2个巨无霸从前不是主营中心业务的,sony和Ms,当前它们占领了这一市场的绝大部分。不过它们看重的不是游戏机市场,sony的家用电器至少在中国具有相当的份额,Ms创建的未来家庭也宣示了这个软件巨头预想统治家庭应用以及相关系统的野心。它们的游戏机与电脑别无二致,而且可以控制电视、上网甚至可以连接其他家电。。。。是的,现在这些就是游戏机,将来就可以是家电控制中心和娱乐中心。Ms曾经在未来家庭中提到,可以通过卫生间设备监控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可是,sony的医用检测设备很有市场哦。看来它们2个要搏杀到底了!!!不过现在这哥儿俩有了新对手:Apple Tv,水果公司的产品,非常小的盒子,可以播放高清晰电影,也可以上网、访问数字家电等等。如果你认为水果公司也许对家电市场不感兴趣,估计水果的fan丝们都会跳出来抗议。

now 回头看看G先生,Google的蛋糕在哪里?这要详细分析才行。“后来者往往从颠覆游戏规则开始,微软以及Google从来不会老老实实地遵照传统手机厂商的牌理出牌,在超媒体战略的攻势下,昔日的IBM PC与今天的戴尔或许就是"诺基亚们"未来的影子”(超媒体观察)。google的利剑将是超低费用,甚至免费,厉害吧?!这一点微软应有相同的策略,如果人人都可以有一部性能卓越的Moblie(就是个移动PC),你还离得开Ms或者Goolge嘛?水果老乔已经用iphone证明了,将来你手里的手机比现在你所拥有的手机加上PC还要酷,还要强大。

google为了他的帝国,已经准备参与美国700MHz低频带的竞标,据传他已经打出:“开发网络、开发平台、开发服务”等口号,再加上google打造开源系统手机的消息看,在占领移动终端的占据中,G先生要毫不犹豫地骑在所有人的头上!因为它占领了通向终端的所有环节,同时凭借在IT搜索领域的积累,它还拥有应用服务这一法宝。

其中操作系统的环节就足以致命,华尔街的投资人都清楚,如果Ms的操作系统推迟发布,就不能买入位于下游的interl、希捷等硬件厂商的股票。Ms通过肆无忌惮地提高系统对硬件的要求迫使用户购买新的硬件产品。vista一经推出,interl、希捷等硬件厂商的股票应声上涨。曾经有很多人批评vista的3D显示效果,认为现阶段linux和苹果的3D解决方案更完美(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因为Ms的方案要比前者更宏大,同时对硬件的整合更紧密,所以在现阶段,不太依赖硬件的3D解决方案速度更快),但是如果硬件性能提高到摩尔定律的下一代产品时,Ms将无疑是胜利者。这种狼狈为奸的商业同盟也迟早会来到手机领域,它们可以凭借推销令人垂涎的功能诱惑你升级你的硬件。
向毛主席保证,这和现在手机厂商玩的升级绝对不同!某些手机厂商为了加快设计的更新步伐,自欺欺人地将很多部件重复使用,比如键盘按钮,你可以在同系列的很多不同时期的产品上找到他们,真正被更换的恐怕只有主要芯片和局部外壳而已。事实上,我在iphone出现之前就知道三星具有全尺寸触摸屏手机,但是三星要等到当前市场系列的油水榨干之后才肯放水,结果却成全了水果

【而由系统升级引领的必将是更彻底的摩尔进化】

现在可以讲Google的蛋糕了,G先生不会直接霸占某个领域当聚宝盆的破玩意儿,虽然他看起来很赚钱。G先生的策略还包括扫除一切推广个人终端的障碍,包括现在的网络运营商。有钱的G先生在推广他的价值理念的时候被谁阻挡,他就会每一个同类小型公司,然后免费开放服务。G先生不会当手机领域的Ms,与硬件厂商形成豺狼虎豹的关系,因为这不是他的强项。而他的强项是处理信息,然后利用信息赚取一般人(包括我)想象不到的利润。G先生的蛋糕是infoword,谁妨碍它得到他的蛋糕、谁潜在地与他争抢他的蛋糕,他就会举起他的大刀!!!

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全民词库之争

几天前,QQ也推出了自己的拼音输入法(网上使用了“泄漏”一词,我看更像是自我炒作)。与几年前相比,桌面输入法的软件还停留在智能、郑码等等较为原始的软件上。改变这一切的是搜狗拼音输入法,革命性的词库应用方式使其备受欢迎。从此各路神仙就蜂拥而上,开始了这场“全民词库”之争。

首先我们从技术层面看看这个拼音输入法的战事:
  1. 拼音输入法的入门技术门槛较低。捕捉键盘事件、构建词库、系统调用。就这点东西,实在没有技术含量。相信一个懂得编程的学生很容易实现出来。
  2. 输入法在系统内部的权限很高,由此可以自由地控制词库信息的收集,而不必担心系统权限的限制。(系统权限高主要是要截获输入信息,这要求输入法权限要高于普通程序,而接近与系统层权限。这一点也正是前一段时间频繁被报道的输入法漏洞形成的原因,系统权限级别高产生的漏洞就十分危险。)
  3. 准确率与词库的共生关系,词库丰富则会提高准确率。这也是“搜狗”输入法会很快风靡全球拼音输入市场的原因。
其次我们再从幕后看看拼音输入法的战事:
  1. 词库不是争夺的目标,关键词才是目标。关键词可以给搜索引擎带来直接的收益,同时也是捕捉市场信息的不二法宝。比如google的“趋势”、百度的“热榜”等等。包括后来google与天涯的合作,都与全方位搜索有关()。
  2. 网络应用的桌面化,这种悄无声息的侵蚀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也许这种圈地为王的方式会被西方国家以收集个人信息的罪名加以禁止。但是在国内这似乎不是问题。因而,我们民族伟大的语言却被几个自我标榜的匪徒争抢着,厚颜无知的媒体为眼球而大肆炒作。但是无论这样,这场有网络延伸到桌面、甚至延伸到手机终端的争夺正在迅速升温。
总结

我们的BPM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在网站上是类似WBDG的内容提供系统,而每个页面都有直接指向我们核心应用的构件系统。同时可以制作桌面构图应用,底层是构件库。这样将构件库与我们的总库融汇,形成更新的构件系统。

即:
  • 网页===提供内容,解决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等文本信息。此部分本身的粘性足以招揽访问量;
  • 广告栏与链接栏===广告,例如google adword可以很容易将我们之类针对性极强的页面内容与各种广告内容建立联系,注意这可不仅仅是primavera、bentley等等知名品牌的直接链接而是利用长尾理论建立的庞大体系。链接栏则转向我们自己的核心框架应用;
  • 核心框架应用===最增值的部分应该是这里,但是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多收益。就像管理增值与制造增值相比,还是后者更加容易实现。
构件应用可以参考:FlowChart:超棒的在线流程图制作服务中提到的在线工具,只不过我们的工具更加数据化。还有一个best4c,非常好的创意。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曾经是新旧中国技术人员的梦想,也是老一代革命家追求的目标。而当今“made in china”的声威无人不晓,甚至与今天西方在中国商品充斥其市场的时候,竟然恶意地亵渎攻击中国商品。攻击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例如含有毒素、非法盗用他人专利。。。。

今天从一则报道上面得到了震撼:知道iphone吗?那你应该对他的触摸屏艳羡不已,这款触摸屏是德国制造的,而专利则是来自中国!有的人震撼(像我一样),而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毕竟比起日本、德国、美国等专利制造大国来说这点case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你是否知道日本发家的傻瓜相机以及今天雄霸天下的数码相机最早就是仿制德国相机开始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仿制并没有使其超过德国相机但是确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技术储备。直到时机成熟,日本使用了单镜反光和电子测光技术,从而彻底走出了德国相机的阴影并一举超过了这个曾经无法逾越的高峰。

反观iphone触摸屏专利,也许正是我们积累的时期所必需的,但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挖掘专利方面我们绝对是处于劣势。

不过我想说明的是,看起来凡事都是有规律的,那就是除了灵光一闪的智慧,经验恐怕也是不看或缺的。所以无论你做任何事情,停下来思辩绝对是件升华自我的好事情。就像MM对小宝GG的“批评”,从简单的逻辑看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本身就是技术,就是积累;而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当初学习excel的时候,你知道他会怎样地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呢?我现在觉得,自己在ecxel的经验上还不够完美,至少不能快速完成任意模型的构建。

所以,莫以事小而不为,积累是件需要耐心和恒心的事情,没人知道积累的东西会以何样的成果展现在未来。

2007年9月9日星期日

占领终端的战争

前一段时间,网上充斥着对于google phone的传闻。无论是那一派观点,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google的这一步意味着什么。事实上,google想要的绝不是像apple那样的iphone。尽管后者已经掀起了手机市场的滔天巨浪,并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雄霸一方乃至统治市场。我已经在前面说过,iphone的策略,而google则不然,他要的不是直接引导你消费,而是充分挖掘你的消费,当你需要消费的时候,他会促成交易。

其实这场占领终端的战争早在google加入前就已经硝烟弥漫了,只不过google的加入使得战局更加迷离。今天的消息终于把这两个意欲杀入战局的巨头联系在了一起,有消息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于明年1月拍卖700MHz无线电波频段。7月20日,Google已明确表示,计划斥资46亿美元竞拍该电波频段。而据《商业周刊》获得的两处消息显示,苹果最多将以90亿美元竞拍700MHz无线电波频段。而且,很可能利用该资源为iPhone手机组建无线网络,从而淘汰当前的iPhone服务商AT&T。

那么,这两家在争夺终端市场的战役中,为何都瞄准了他们不擅长的
无线网络?是渠道吗?算是吧。实际上关键的是他们要在终端市场上攫取的东西就是交易(没有交易apple靠买卖硬件ipod、iphone才能赚多少?没有交易google还是吗?)。在internet上面,硬件、软件提供商已经不再是交易的中间环节了,但是无线网络显然还没有进化到这一步。为了更便捷更不受控制的交易,争夺无线网络控制权就无可厚非了。

另一方面,有人质疑两家企业的动机,因为在无线运营商的角度看来,利润与这两家IT巨贾的本业向比实在是相去甚远。但是这与占领终端的收益相比实在无足轻重,即便是得到这个无线网络,实施运营的估计还是其他删除此项业务的运营商。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百度与google 动机的区别

两个月前,北京正望咨询的《搜索质量盲测评估报告》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焦点还是孰是孰非的老话题,这种争论大概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当时我在网上也参与了那次体验,由于我工作和个人的原因,我更多的是需要科技/百科类信息,而且经常使用英文词汇,所以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受过统计学教育的我不太能够确定,如果网络文章的一样的,搜索结果的差异怎么会如此明显?在我的领域里,为什么宣称更加理解中文的百度没有理解我的需求?(我又不是假洋鬼子,连“说”都不会“话”了!)


但是keso的有关盲测肯定了这种测试的作用,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喧嚣尘上的争论很快让我找到了这篇文章《Eye Tracking Study on Baidu and Google》,文中的图片使我一目了然:

百度将结果排序进行的处理含有“推广”成分,使其结果准确率受到了影响--从眼球跟踪统计结果看:google用户平均只看4个搜索结果就找到了目标,而百度用户则要看更多的搜索结果。

这里我看到了两家企业不同的商业动作,我无从探知到底哪一家在搜索利润方面更加出色,而且仅从这一点来品评两者的优劣是很不公正的。但就像keso所说:“盲测仍然是评判不同搜索引擎搜索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用户面前两者的用户体验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的明显程度却超出我的想象。

站在广告投放者的角度,你更喜欢哪一种?

google 那你的产品一定是名牌中的名牌,或者特点鲜明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出来。

百度 沧海一粟,万绿丛中,显山露水的事情要拜托baidu。

看来,他们对待“两个上帝”的方式不同,虽然都是“生意人”。而他们的上帝也因此而选择了他们,这种“生财之道”才是他们的真正却别。

请问:道不同,怎么来着?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无线”商机

在我关于渠道的论述中已经提到:未来的社会将被持有整合网络资源的渠道供应商所操纵。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和“垄断”学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网络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对于网络已经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网络中断(韩国的海底光缆事件),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然而,国内的一些人却认为“internet已死”,这种悲观的轮调自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国内更多的是网络服务商们自己的问题,简单的克隆、恶意的竞争。。。。反过来看看今天的商业巨头们在做些什么?

  • 苹果和黑莓在为人们提供个人无线终端设备,以便他们可以轻松地接入internet以及intranet。
  • 更多的,不知名的无线设备商正在不断丰富无线设备,使无线应用更快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 google在研发不计其数的无线应用,使人们只要使用无线设备就一定会连入google,就一定会使用早已设置好的渠道。
  • 在已有网络方面,欧洲和北美将逐步更新现有网络到IPv6,这将kill一大批现有网络的寄生群。
这表明什么?推动网络的新一轮浪潮来了,它将以前所未有的来势吞噬尚未做好准备的企业。比如国内电信企业,将来网络带宽将被无限制的放大、IP地址将不再有人去买、没有增值服务的手机网络将如美国当年一样快速衰落,而掌握他们的将是渠道的拥有者。因此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无线市场将是麓战的重心,虽然现在的无线市场还只是处于春秋时期。

等等,还没有搞清楚?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或者想象:

在未来,由于ip地址的丰富,使每一件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地址,而他们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最终被有线网络控制和监视。每个公共汽车都有无线端子,每个车站也会有,这样汽车司机将不会再使用手动报站装置,那将是自动的:车上的无线端子在探测到车站后会根据车站的IP地址自动报站;位于城市中的交通指挥中心将通过车站的无线设备控制将要进站的汽车,使他们最有效率地进站、出站就像机场控制中心做的那样。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也将实时地从银行获取乘车人刚刚刷卡交付的车费,公司的调度也许还会通过无线网络向司乘人员传达指令(不会是打移动电话,而是传送类似图文短信的信息)。

这一切很遥远?那你告诉我你第一次上网是什么时候?你的手机换几个了?最后一个与最早的那个相比功能和技术差别有哪些?

无线网络将会从人手一个变为每物必有。无线接入数量的暴增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恐怕只能吓倒对数量概念非常敏感的人,至少我仅仅知道那将是很大的一个概念,而不会像看见珠峰一样手足无措。

那么

无线接入的维护将是非常必要的,也许维护量不会有很大的暴增,但是增长绝对是可预见的。你看,老弟,摆在你面前的机会有多少呢?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协作的难题

在我个人看来,协作,尤其是面向应用的协作肯定是提高团队或者企业效率的好工具。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在我极力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队团队建立协作平台的时候,我所遇到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人希望通过网络实现协作!

是什么让我如此悲观?那要从我的经历说起:

大概是在2005年中的时候,那时在关注所谓的“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偶然看到MS sharepoint和IBM wedshpare的介绍,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了第一次搭建MS sharepoint web site的经历,虽然历经波折,但是还算好了。不久我的第一个sharepoint站点出炉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周围的同事和boss都不太感兴趣!当时总结了经验和体会:

  • 工作习惯问题,他们太习惯于独立工作了,同时也没有意识到网络协作的好处。
  • 网站功能的不成熟,面对不熟悉的界面、不一样的工作方法,如果不能提供打动人心或者高效能的协作功能,人们不太可能走出既有环境约束。
  • 网络环境以及应用平台的缺陷,慢、不断的报错、不方便的访问环境等等这类硬件软件方面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

好吧,我转而将搭建好的平台作为自己的内容管理平台,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平台开始初见规模,我的工作成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我开始进一步通过现有内容整理和加工他们,进而我有了一些统计数据、一些工作成果间内在联系的新发现等等。但是,没任何一个工作成果是不需要沟通和协作的,我可以起草一份协议、一个通知或一个文档,但是他们不是给我自己看的,他们要传递到其他人手里,甚至还会返回我这里,然后再次出去。。。。

协作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深层的数据挖掘也需要所有数据链条,举一个例子:变更管理,如果所有的改动都出自你自己,那么变更的数据链条绝对完整;但恐怕只有作家才会掌握这样的数据链条。大多数情况下,变更是来自于多方的,这时候仅仅掌握己方变更内容最多算是个归档工具,实在很¥··##¥……%!!!!如果没有协作平台,想要收集、整理完整、准确地变更数据链条,恐怕难于上青天!!!

强制的好处

之后不久,有机会组建一个团队,由于团队成员的松散组织结构和各自为战的工作习惯,导致我不得不考虑使用sharepoint来管理项目的工作成果,当然这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包括必须提交到指定“文档工作区”才能进一步获得发布、更改以及获取其它文档的权限。这样做下来有几个体会:
  • 团队的效率提高了,这主要得益于广泛的协作、共享项目联系人信息、共享文档和数据、实时工作协同等等
  • 个别人员的工作效率不升反降,这些人员的普遍特征就是其专业性较强且工作平台与MS文档整合度较低;他们的工作极少需要协同;参与项目工作往往是一次性的、快捷的。相反,如果团队成员工作的协调需求越高,那么他的工作效率提升越多。
  • 团队资源可管理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有赖于基于版本管理的文档库、项目人员配置管理工具和进度管理工具等等。
  • 项目状态的直观性和维护水平得到了提高:“你只需要把问题摆在那里,团队成员就会知道他们该做什么”。

协同之外

在轻量级的团队协同环境中,协同任务和负荷都是很有限的:一个带有版本控制的文档库、一个聊天工具、一个日历、一个联系人列表。。。。。。就这些了吧?如果仅仅就只有这些,这类应用是很难有市场的。想一想你看过的西方警匪电影,里面总会有一间警方的大办公室,一面墙贴满了各类破案信息。。。这面墙比PC网络上的虚拟平台来得更加直接。其实,团队除了协同以外还有更加丰富的需求:

  1. 资源库(知识库、信息库、各类整理的清单等等),不同于项目运营时团队所使用的“文档库”,资源库是经过对项目信息的整理加工乃至总结之后产生的深层数据集成。
  2. 与领域和专业的高度集成,将前述那种情况降到最低限度,即提高专业领域参与协同或提高项目组织格局所有成员的参与协同的程度。这样不仅仅提高某个单一项目的效率,而是提高所有参与人的效率,乃至整个项目产业链条的效率。
  3. 与高层次的应用集成,如企业级的项目平台,将项目资源的管理纳入到组织管理的更高层次;将单一项目管理纳入到组合项目管理的范畴等等。
  4. 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事实上,通过流程自动化、报告自动化等手段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而自动化程度则严重依赖于企业级的项目管理平台及其能力。
(未完待续)。。。。。。。。。。。。。。。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渠道,还是渠道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为了更换已经罢工的手机,我开始关注当下的手机市场。渐渐的被智能手机吸引,然而在智能手机里,非常出名的是“iphone”和“blackberry”。这两个顶尖的产品代表了两个应用市场,而每一个产品的成功都是“渠道”的作用。

先看看黑莓(blackberry):



黑莓的成功好像离不开“911”和当时的副总统,当时所有人手机瘫痪的时候,副总统的黑莓手机却因为可以通过独立于手机通讯网络的WLAN无线网络接收电子邮件,以此来接收各种即时信息,从而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从此,提到黑莓人们都会提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其实这个带有英文输入键盘的家伙还是一款小PC机,同时还是手机。但是这些丝毫不能引起市场的重视,PDA在那个时候就属于过气产品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如此小而且不便的PC机(笔记本就足以应付所谓的移动应用)。而把通讯功能塞到这么个蠢东西里,大多数人最初可不认为这有什么前途。正像很多评论家所说的,没有“911”,黑莓的境遇和那些一闪而过的众多技术创新企业一样,最终将惨谈收场。

然而,这个外表像莓果一样的玩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收邮件!它实现了互联网和通讯网络的“AND-join”。使人们可以通过它迅速接受来自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即时消息。善于捕捉商机的人们立刻将黑莓应用于商务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的黑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领域的霸主。

从黑莓的成功看,人们起初没有重视它,而它的特征也不仅仅是email,但是email这一特性却最终造就了黑莓的成功。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渠道,黑莓给了我们整合即时消息的渠道,或者成为汇集了两个渠道的节点。(为什么老美的商务应用要有email?因为他们的email服务都是企业内部的)

再看iphone



与iphone相比,黑莓就逊色多了。原因更简单:电子产品具有高度可复制性。而iphone的模式,至少今天的电子通讯厂商根本无法复制。在iphone刚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亚洲的电子通讯厂商们大都不屑一顾,的确,他们有自己的理由:iphone上面的功能他们都有,唯一不同的是界面和内置的系统。但是现在,所有的电子通讯厂商都有些坐不住了:iphone不仅仅是个人终端设备,而是小巧的个人数字渠道汇合体。那SONY的PSP来说(我弟弟就有一台),他除了不能用作手机通信以外,可以上网、游戏、看电影等等,也是一个个人娱乐终端。但是比起苹果的音乐和电影销售渠道支撑的iphone,SONY的PSP只能是爱好游戏的年轻人的小众市场产品。现在我们应该清楚iphone的真面目了,它不仅仅是整合了很多你想到的个人数字终端功能的集成设备,更是N多种增值服务的渠道供应商,电子设备可以被轻易地复制,但是庞大的商业渠道则不然。所以苹果通过iphone这个精美小巧的个人终端为其帝国开疆扩土。

这对消费者而言,或许是个好事,因为有人生产出这么具有划时代的产品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收听广播、看实况视频、访问互联网,以及享受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所有信息(聊天、浏览、听歌、看视频、看照片等等),还可以拍照、录像。。。。。。。。这一切都来自于世界顶尖的工业设计产品公司,因此它的外观和界面设计绝对惊艳绝伦。





总结

在后工业时代,ebuy、google这些渠道供应商成为统治商业的巨擎,他们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集成信息的渠道。正如《长尾理论》所说的,由于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丰饶经济”时代,那些有别于被工业时代标准化生产所压制的多样化需求重新被发掘出来,并形成了难以抗拒的洪流,使今天的市场异常丰沛。而发掘这些多样化需求的就是那些渠道供应商。

BTW

国内的一些分析都倾向于iphone在国内不会向国外一样流行,那他们就错了!诚然国内的应用环境不足以支撑iphone实现其应有的绚丽功能,但是对于个人终端的需求是绝对不会受到压制的,它将催生另一个水货市场。就像黑莓水货市场一样,那些本应配置黑莓的企业老总却根本没有(原因是国内企业99%都不重视企业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利用),它们反而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元素,这在西方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哪个孩子会使用这种一点也不娱乐的“蠢家伙”。但是国内的年轻人这种看似混沌的时尚心理将会造就他们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试想一下,将来这些年轻人必将比他们的前辈更有能力管理和使用信息资源,也就更有实力参与竞争甚至主导竞争。这必将导致普遍缺乏信息管理的社会演变。

同理,iphone带来的变革会更为明显而彻底,垄断通讯市场多年的运营商是没有多少增值服务渠道的,他在国内是垃圾短信的制造者,是泛滥和无序的通讯渠道供应商,在流行iphone的年代,通讯运营商将会像当年的263一样被市场压制,使其成为非暴利的、处于下游的渠道供应商。

=========================说我过于理想化?等着瞧吧!=================================

在可预见的未来,个人信息终端将人手一个,而且覆盖商业和个人娱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