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无线”商机

在我关于渠道的论述中已经提到:未来的社会将被持有整合网络资源的渠道供应商所操纵。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和“垄断”学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天的网络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对于网络已经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网络中断(韩国的海底光缆事件),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然而,国内的一些人却认为“internet已死”,这种悲观的轮调自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国内更多的是网络服务商们自己的问题,简单的克隆、恶意的竞争。。。。反过来看看今天的商业巨头们在做些什么?

  • 苹果和黑莓在为人们提供个人无线终端设备,以便他们可以轻松地接入internet以及intranet。
  • 更多的,不知名的无线设备商正在不断丰富无线设备,使无线应用更快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 google在研发不计其数的无线应用,使人们只要使用无线设备就一定会连入google,就一定会使用早已设置好的渠道。
  • 在已有网络方面,欧洲和北美将逐步更新现有网络到IPv6,这将kill一大批现有网络的寄生群。
这表明什么?推动网络的新一轮浪潮来了,它将以前所未有的来势吞噬尚未做好准备的企业。比如国内电信企业,将来网络带宽将被无限制的放大、IP地址将不再有人去买、没有增值服务的手机网络将如美国当年一样快速衰落,而掌握他们的将是渠道的拥有者。因此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无线市场将是麓战的重心,虽然现在的无线市场还只是处于春秋时期。

等等,还没有搞清楚?好吧,我们来做个假设或者想象:

在未来,由于ip地址的丰富,使每一件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地址,而他们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最终被有线网络控制和监视。每个公共汽车都有无线端子,每个车站也会有,这样汽车司机将不会再使用手动报站装置,那将是自动的:车上的无线端子在探测到车站后会根据车站的IP地址自动报站;位于城市中的交通指挥中心将通过车站的无线设备控制将要进站的汽车,使他们最有效率地进站、出站就像机场控制中心做的那样。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也将实时地从银行获取乘车人刚刚刷卡交付的车费,公司的调度也许还会通过无线网络向司乘人员传达指令(不会是打移动电话,而是传送类似图文短信的信息)。

这一切很遥远?那你告诉我你第一次上网是什么时候?你的手机换几个了?最后一个与最早的那个相比功能和技术差别有哪些?

无线网络将会从人手一个变为每物必有。无线接入数量的暴增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恐怕只能吓倒对数量概念非常敏感的人,至少我仅仅知道那将是很大的一个概念,而不会像看见珠峰一样手足无措。

那么

无线接入的维护将是非常必要的,也许维护量不会有很大的暴增,但是增长绝对是可预见的。你看,老弟,摆在你面前的机会有多少呢?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协作的难题

在我个人看来,协作,尤其是面向应用的协作肯定是提高团队或者企业效率的好工具。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在我极力想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队团队建立协作平台的时候,我所遇到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人希望通过网络实现协作!

是什么让我如此悲观?那要从我的经历说起:

大概是在2005年中的时候,那时在关注所谓的“知识管理”和内容管理。偶然看到MS sharepoint和IBM wedshpare的介绍,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了第一次搭建MS sharepoint web site的经历,虽然历经波折,但是还算好了。不久我的第一个sharepoint站点出炉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周围的同事和boss都不太感兴趣!当时总结了经验和体会:

  • 工作习惯问题,他们太习惯于独立工作了,同时也没有意识到网络协作的好处。
  • 网站功能的不成熟,面对不熟悉的界面、不一样的工作方法,如果不能提供打动人心或者高效能的协作功能,人们不太可能走出既有环境约束。
  • 网络环境以及应用平台的缺陷,慢、不断的报错、不方便的访问环境等等这类硬件软件方面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

好吧,我转而将搭建好的平台作为自己的内容管理平台,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平台开始初见规模,我的工作成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我开始进一步通过现有内容整理和加工他们,进而我有了一些统计数据、一些工作成果间内在联系的新发现等等。但是,没任何一个工作成果是不需要沟通和协作的,我可以起草一份协议、一个通知或一个文档,但是他们不是给我自己看的,他们要传递到其他人手里,甚至还会返回我这里,然后再次出去。。。。

协作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深层的数据挖掘也需要所有数据链条,举一个例子:变更管理,如果所有的改动都出自你自己,那么变更的数据链条绝对完整;但恐怕只有作家才会掌握这样的数据链条。大多数情况下,变更是来自于多方的,这时候仅仅掌握己方变更内容最多算是个归档工具,实在很¥··##¥……%!!!!如果没有协作平台,想要收集、整理完整、准确地变更数据链条,恐怕难于上青天!!!

强制的好处

之后不久,有机会组建一个团队,由于团队成员的松散组织结构和各自为战的工作习惯,导致我不得不考虑使用sharepoint来管理项目的工作成果,当然这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包括必须提交到指定“文档工作区”才能进一步获得发布、更改以及获取其它文档的权限。这样做下来有几个体会:
  • 团队的效率提高了,这主要得益于广泛的协作、共享项目联系人信息、共享文档和数据、实时工作协同等等
  • 个别人员的工作效率不升反降,这些人员的普遍特征就是其专业性较强且工作平台与MS文档整合度较低;他们的工作极少需要协同;参与项目工作往往是一次性的、快捷的。相反,如果团队成员工作的协调需求越高,那么他的工作效率提升越多。
  • 团队资源可管理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有赖于基于版本管理的文档库、项目人员配置管理工具和进度管理工具等等。
  • 项目状态的直观性和维护水平得到了提高:“你只需要把问题摆在那里,团队成员就会知道他们该做什么”。

协同之外

在轻量级的团队协同环境中,协同任务和负荷都是很有限的:一个带有版本控制的文档库、一个聊天工具、一个日历、一个联系人列表。。。。。。就这些了吧?如果仅仅就只有这些,这类应用是很难有市场的。想一想你看过的西方警匪电影,里面总会有一间警方的大办公室,一面墙贴满了各类破案信息。。。这面墙比PC网络上的虚拟平台来得更加直接。其实,团队除了协同以外还有更加丰富的需求:

  1. 资源库(知识库、信息库、各类整理的清单等等),不同于项目运营时团队所使用的“文档库”,资源库是经过对项目信息的整理加工乃至总结之后产生的深层数据集成。
  2. 与领域和专业的高度集成,将前述那种情况降到最低限度,即提高专业领域参与协同或提高项目组织格局所有成员的参与协同的程度。这样不仅仅提高某个单一项目的效率,而是提高所有参与人的效率,乃至整个项目产业链条的效率。
  3. 与高层次的应用集成,如企业级的项目平台,将项目资源的管理纳入到组织管理的更高层次;将单一项目管理纳入到组合项目管理的范畴等等。
  4. 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事实上,通过流程自动化、报告自动化等手段一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而自动化程度则严重依赖于企业级的项目管理平台及其能力。
(未完待续)。。。。。。。。。。。。。。。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渠道,还是渠道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为了更换已经罢工的手机,我开始关注当下的手机市场。渐渐的被智能手机吸引,然而在智能手机里,非常出名的是“iphone”和“blackberry”。这两个顶尖的产品代表了两个应用市场,而每一个产品的成功都是“渠道”的作用。

先看看黑莓(blackberry):



黑莓的成功好像离不开“911”和当时的副总统,当时所有人手机瘫痪的时候,副总统的黑莓手机却因为可以通过独立于手机通讯网络的WLAN无线网络接收电子邮件,以此来接收各种即时信息,从而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从此,提到黑莓人们都会提到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其实这个带有英文输入键盘的家伙还是一款小PC机,同时还是手机。但是这些丝毫不能引起市场的重视,PDA在那个时候就属于过气产品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如此小而且不便的PC机(笔记本就足以应付所谓的移动应用)。而把通讯功能塞到这么个蠢东西里,大多数人最初可不认为这有什么前途。正像很多评论家所说的,没有“911”,黑莓的境遇和那些一闪而过的众多技术创新企业一样,最终将惨谈收场。

然而,这个外表像莓果一样的玩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收邮件!它实现了互联网和通讯网络的“AND-join”。使人们可以通过它迅速接受来自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即时消息。善于捕捉商机的人们立刻将黑莓应用于商务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的黑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领域的霸主。

从黑莓的成功看,人们起初没有重视它,而它的特征也不仅仅是email,但是email这一特性却最终造就了黑莓的成功。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渠道,黑莓给了我们整合即时消息的渠道,或者成为汇集了两个渠道的节点。(为什么老美的商务应用要有email?因为他们的email服务都是企业内部的)

再看iphone



与iphone相比,黑莓就逊色多了。原因更简单:电子产品具有高度可复制性。而iphone的模式,至少今天的电子通讯厂商根本无法复制。在iphone刚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亚洲的电子通讯厂商们大都不屑一顾,的确,他们有自己的理由:iphone上面的功能他们都有,唯一不同的是界面和内置的系统。但是现在,所有的电子通讯厂商都有些坐不住了:iphone不仅仅是个人终端设备,而是小巧的个人数字渠道汇合体。那SONY的PSP来说(我弟弟就有一台),他除了不能用作手机通信以外,可以上网、游戏、看电影等等,也是一个个人娱乐终端。但是比起苹果的音乐和电影销售渠道支撑的iphone,SONY的PSP只能是爱好游戏的年轻人的小众市场产品。现在我们应该清楚iphone的真面目了,它不仅仅是整合了很多你想到的个人数字终端功能的集成设备,更是N多种增值服务的渠道供应商,电子设备可以被轻易地复制,但是庞大的商业渠道则不然。所以苹果通过iphone这个精美小巧的个人终端为其帝国开疆扩土。

这对消费者而言,或许是个好事,因为有人生产出这么具有划时代的产品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收听广播、看实况视频、访问互联网,以及享受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所有信息(聊天、浏览、听歌、看视频、看照片等等),还可以拍照、录像。。。。。。。。这一切都来自于世界顶尖的工业设计产品公司,因此它的外观和界面设计绝对惊艳绝伦。





总结

在后工业时代,ebuy、google这些渠道供应商成为统治商业的巨擎,他们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集成信息的渠道。正如《长尾理论》所说的,由于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丰饶经济”时代,那些有别于被工业时代标准化生产所压制的多样化需求重新被发掘出来,并形成了难以抗拒的洪流,使今天的市场异常丰沛。而发掘这些多样化需求的就是那些渠道供应商。

BTW

国内的一些分析都倾向于iphone在国内不会向国外一样流行,那他们就错了!诚然国内的应用环境不足以支撑iphone实现其应有的绚丽功能,但是对于个人终端的需求是绝对不会受到压制的,它将催生另一个水货市场。就像黑莓水货市场一样,那些本应配置黑莓的企业老总却根本没有(原因是国内企业99%都不重视企业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利用),它们反而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元素,这在西方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哪个孩子会使用这种一点也不娱乐的“蠢家伙”。但是国内的年轻人这种看似混沌的时尚心理将会造就他们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试想一下,将来这些年轻人必将比他们的前辈更有能力管理和使用信息资源,也就更有实力参与竞争甚至主导竞争。这必将导致普遍缺乏信息管理的社会演变。

同理,iphone带来的变革会更为明显而彻底,垄断通讯市场多年的运营商是没有多少增值服务渠道的,他在国内是垃圾短信的制造者,是泛滥和无序的通讯渠道供应商,在流行iphone的年代,通讯运营商将会像当年的263一样被市场压制,使其成为非暴利的、处于下游的渠道供应商。

=========================说我过于理想化?等着瞧吧!=================================

在可预见的未来,个人信息终端将人手一个,而且覆盖商业和个人娱乐应用.